1.内容

1.1.概述

主要讨论7w年认知革命、1.2w年前农业革命、500年前科学革命的影响和改变

1.2.认知革命

百万年前,智人处于生物链中层,在30w年前,将火,作为光、热源、食物加工方法,也作为战斗手段,当时地球上有大概6种人,但随着认知革命,智人的迁移入侵,其他人种渐渐灭绝,且一些远古生物由于人为追杀也渐渐灭绝。
认知革命的原因不得而知,但这时开始,人可以制作工艺品、针,相信虚构的事物,如神等,人们以一种全新的思维、交流方式在看待世界。

此时人类生物特性已基本进化完毕
外貌特征
- 脑袋大 :便于思考,但能量消耗大,重
- 直立行走,灵活双手 : 能望远,能制造工具。 缺点:背痛、颈脖酸痛,且臀部变窄,婴儿能提前生产

人与动物区别:
- 声音:人的语言能组合无限多的句子,慢慢可以规划并执行复杂的计划
- 人能相信虚构的事物,如神、部落等,促进陌生人间合作,社会行为快速创新
- 八卦,能传达智人社会关系信息,便于组织更大、更有凝聚力的团体,规模达150人

采集社会的优点为
1. 身手敏捷,便于制造工具,找食物,自然作息
2. 骨骼更健壮,因为食物来源丰富,不容易营养不良

这阶段产生了工艺品,针,传说,宗教,信奉泛神论

1.3.农业革命

农业革命,是采集人放弃狩猎的危险、艰苦,享受农民的愉快而饱足的生活。人不断驯化动植物,动植物也不断驯化人。
小麦:要照顾,要给水、除草、施肥 人类:腰间盘突出、关节炎等
问题:
- 人被迫在麦田旁定居;
- 人怕饿死就一直播种,但气候、蝗灾会减产,让人饿死;
- 人口激增,产量压力大;
- 土地之争
好处:不用风吹雨淋、野兽袭击,吃的东西产量多,人口增长快;
意义:
-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人们压力比采集期更大,农业革命,让更多的人以更糟的状况活下去,但人们在选择时被现时的好处吸引,无法预见未来,但发现问题时,无法回头,激增的人数,造就一旦回到采集时期,人们就会大量死亡
- 这就像自己年轻想努力工作,赚钱,等过了10年想停下来,发现车子、孩子要养,要维持现有的生活只能继续干。
- 农业社会,人们选择了固定场所,慢慢的,人们聚集的地方出现了国家,而国家为了维护统治,出现了法规,拿汉谟拉比法典和独立宣言做比较,汉谟拉比法典将人分为上等人、平民,但独立宣言说人人生而平等。而生物角度演化基础是差异,平等其实就是个想象的概念,由此可见,观点也在进化中,因时因地不同。

1.3.1.文化演化

融合统一:虽然每种文化有其代表性的信仰、规范和价值,但会不断流动改变,受内部矛盾、邻近文化影响;但文化分久必合。历史演变的过程是,大大小小的部落,到数个帝国,再到全球的融合,虽是统一的文化中,各个区域也保留各个地方的特色

1.3.2.金钱演化

作用:代替以物易物的经济,来自人们的想象,作为物品等价交换,是一个互信系统
好处:可以存储,不会变质,可以跨越语言、法律、文化、宗教,让人携手合作

1.3.3.帝国

很多古民族地区,在被占领后,就慢慢同化为了帝国人,比如罗马帝国打着为你们好的旗号,扩充疆土,吞并了很多小国家,后面罗马帝国再次被吞并后,原先被占领的人们成了古罗马帝国的遗民。
好处:文化交融、政策、法律统一

1.3.4.宗教

宗教认为世界有一种超人类秩序,非人类想象的力量存在,从而发展出它认为有约束力的规范和价值观。
特质:先验主义,相信的都是神灵或其他超自然现象,有普世和推广特质
意义:可以说明法律是神的设计,比如汉谟比法典来确保社会稳定
发展过程:多神教=》基督教=》伊斯兰教=》佛教
佛教:人痛苦来自欲望,关注事物本质,就可以脱离困境
纳粹:演化人文主义,认为人有优劣之分,要淘汰低劣人种,避免人种退化

1.3.5.科学革命

最近5百年,人口从5亿扩充到70亿。这是科学变革带来的生产力、医疗水平提高。
以前,富人、政府投资在艺术,如今,投资在科学研究中
现代科学特点:承认自己的无知,去探索未知,以数学工具进行整理。

基金来源:政府、企业等,所以科学跟帝国、资本主义往往紧密结合

1.3.6.殖民主义:

郑和早在1405年就下西洋,人员浩大,但并没有有进一步作为,珍贵的技术和地理知识没有用起来,但哥伦布 120人在1492年航海后,欧洲人无与伦比、贪得无厌、不断希望探索和征服的野心,让这次发现美洲,变为殖民主义的开端
英国皇室派科学家库克远征,了解了澳大利亚等地风土人情,后面英国就对澳大利亚、新西兰进行殖民入侵,法国、美国等其他国家也效仿,开启了殖民统治时代,科学家为侵略提供坦克、子弹等武器,能量转换的蒸汽机,运用到铁路上,新微生物、新药,运用到医疗中,武器、后勤、医疗,为列强打开了殖民地的大门。
但殖民主义,也让一些消失的文化重新活跃在人们面前,比如楔形文字,是列强去解读,梵文与拉丁文关系,也是帝国主义学者发现的。但其中被侵略的人们伤亡、屈辱,也是实实在在,不可抹灭的
殖民主义带来的财富累积:资本家信贷资助新发现,新发现带来殖民地,殖民地带来利润,利润建立信心,信心转为更多的信贷

1.3.7.资本主义

很长一段时间,人们认为金钱总数是一定的,但后来加入了未来这个概念,如果相信未来能赚到钱,就能提前支取一部分,用于现在的成本,这样基于信任、提前透支,就能让财富总额越来越多。
发展:最初是投入生产的各种金钱、物品和资源。慢慢超越了经济领域,告诉我们有怎样的行为、人民教育、思考问题。

问题:可能为了投资者利益发动战争,殖民地驱使奴隶减少人力成本
近年改善原因:共产主义恐惧,理念进步

科技成果:消灭生物性的贫穷,提高儿童存活率;

1.3.8.工业革命

300年间,我们发现蒸汽换能、铝、石油、电等能源,并将他们用在我们现实生活中,找出新方法进行能量转换和商品生产,于是人类对生态依赖减少,就大肆破坏。人类建立自己想象的世界,越来越受产业、政府支配,从群体变个体。我们能看到,遭暴力、外力死亡的人数的减少,但人们的幸福指数并没有什么提高,究其原因,快乐是主观感觉,且不易持久。我们赋予生命的意义,都是错觉和幻想,我们认为快乐是主观感觉,但佛教觉得快乐既不是主观感受到愉悦,也不是主观觉得生命有意义,而是放下主观感受这件事。人的主观感受没有任何实质与意义,每瞬间都在改变,太看重内部的波动,太过执迷,心灵也会不满。痛苦就是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,不管追求的是什么,都会陷入持续的紧张、困惑和不满中。

现代和平:殖民获取财富,靠抢资源、黄金、珠宝,但现在国家经济基本是靠人才和产业,侵占国家,没有太多利益空间,而且在全球化中,各国之间都相互依赖,息息相关。况且武器力量都太大,所以战争不能轻易动

2.杂谈

怎么维护想象的秩序:

  1. 暴力(警察、军队、监狱),不让民众违反想象构建的秩序

  2. 坚信的信徒,催动更多人相信它

想象的现实:基督宗教、民主、资本主义
怎么让人相信的:

  • 对外坚持它们千真万确 ,维护这个法则是客观事实,是由伟大的神或自然法则创造

  • 教育上一贯始终,从人出生那刻起,就提醒他们这套想象的秩序,在一切事物里融入这套原则(童话、戏剧、歌曲、建筑、时尚等)

人们为何没发现这是想象的秩序

  • 想象的秩序和真实的世界结合。比如个人主义,现在主张每个人是独立个体、有独立价值,不受他人看法影响,那老师教育、现代建筑(私人空间)都会尊崇这个主张;而中世纪认为人价值是社会、他人评定,在建筑上也没有个人房间,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眼下

  • 想象构建的秩序塑造了我们的欲望,欲望就是虚拟秩序的最大守护者。比如消费主义、浪漫主义,“随心所欲”就是这两个主义结合,消费主义说:相信你的直觉,对自己好点,浪漫主义说,要快乐就要多体验,体验不同产品、美食、风景,推动了旅游产业发展,人们接受了这样的秩序,产生了相应的欲望,欲望让秩序更稳固

  • 想象构建的秩序存在于人与人的思想连接。想象的秩序并非在个人主观想象中,而在主体间(许多个人主观意识的连接网络),存在于千千万万的共同想象中,一个人改变想法,对事物影响不大。除非让别人相信另一些共同的虚构故事

3.想法

这本书将远古至今的历史串联起来,风格轻松、易懂,难得的是作者能用简单的语言把事情讲明白,给自己开了眼界、扩充了历史知识。也带来了些思考。

  1. 自己曾疑惑过观点和真理的区别,观点存在于一部分人的意识中,可能在某段时间,人们信服此观点,法律也鼓励人们去信服,但一段时间后,就被推翻,转推行其它观点,观点服务于某时间段的生产、统治,法律为推行手段。你信服这个观点,是因为法律、文化、建筑等周边一切都进行了这个观点的执行,所以理所当然的信服。
  2. 人受环境约束,不同环境都有自己的游戏、行为准则,在社会圈层中,人不可避免被若干准则所教化。当你满怀欣喜的跳出某一环境中,会发现你仍在其它约束里。当然,这也说明一点,若对深受某个准则之苦,需集众力,触动高层设计,自上而下转变,最终让个体做到解脱,比如996。
  3. 因为需求依赖他人,人们之前是群居、家庭结构,但近些年受若干影响,很多需求可自我满足,比如吃穿住行,人们为了获取满足自我需求的钱,从群居慢慢走向个体,从而产生人际的低欲望、高要求。但这样的生活方式并没有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,人类历史每一次进步都不是以人更幸福为目的,科技进步让很多低效、繁琐的事务变得简单,但这也只是将现代人生活步伐加快10倍,却依旧忙碌。就像作者说的,以前一封邮件可能需要几周才能送达,但如今,一秒可达,但这样的进步带来的是一天处理几十封邮件。
  4. 这个世界,从客观的自然、到生物的进化特征、到人想象建立的社会秩序、做出的产品,都充满了bug,很多事情不是黑白而已,所以这些bug也是妥协之后保留侵害比较小的存在。因此很多观点都是辩证的存在,无力改变的话,那就遵循,在限制里面去寻求相对的自由。
  5. 这是这个月第四本书,这个月在想人生的目的性,想应该怎么过自己的人生,但这个命题从开始就歪了,没有应该怎么样。这个月里,我去看了不同书,里面有对人生快乐、人生幸福的讨论,最后我发现快乐、幸福都是主观,去在客观的世界里追寻主观事物,本来就不成立,我无法让自己一直幸福、快乐。最后我发现,我要需追寻的是,怎么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,意义是相对客观的,人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,但本着自我满足加利他,那这样的方向就是有意义的。
    追评: 也许人生也无需执着于意义,脑海中留有想铭记的瞬间,觉得活着真棒就够了

4.好的句子

  1. 想象所构建出的秩序总有一夕崩溃的风险,因为这些秩序背后靠的都是虚构的故事,只要人不再相信,一切就风云变色。
  2. 身为人类,我们不可能脱离想象所建构出的秩序,每一次我们以为自己打破了监狱的高墙、迈向了自由的远方,其实只是到了间更大的监狱,把活动范围稍稍加以扩大
  3. 生物学的可能性几乎无穷无尽,但文化却要求必须实现某些可能性,而又封闭了其他可能性,比如生育自由、同性
  4. 关于农业革命,人类一心追求更轻松的生活,于是释放了一股巨大的力量,改变了世界的面貌,但结果没有任何人料想到,甚至也不是任何人乐见的。并没有人在背后操纵农业革命,一开始只是各种小事,就是希望吃饱点、生活安全点,但最后累积的效应,就是让远古的采集者花上整天时间,在烈日下挑水务农
  5. 人想要离苦得乐,就需了解自己所有的主观感受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,就别再追求某种感受,如此一来,虽疼痛不再悲惨,虽愉悦心依旧平静。就好像有人在海滩上站了数十年,总想抓住好的海浪,但同时又想躲开坏的海浪,一天又一天,人徒劳无功,最后气力用尽,瘫坐看海浪自由来去,忽然发现,多么平静。

凡心所向,素履所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