讨论问题:
- 面对衰老与生命有限性,去想如何优雅的跨越生命终点
- 与老人相关的社会机构、医疗现状
- 应该怎么去照顾老人
概要
本书作者是葛文德,是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外科教授,书里讲述了他的家人/病患,在生命最后历程面临的选择,探讨了医学能在生命最后做些什么,很多时候,在生命即将走向终点时,身体各个器官都慢慢衰竭而罢工,医学能做都就是拆了东墙补西墙,但稍有不慎,就会引发其他病症,病患的生命特征,依旧慢慢的下滑,直到最后,在遭遇极大痛苦、神智不清、投入巨大财力后,所有人都说尽力了时,将逝之人在极大痛苦中,遗憾的闭上眼睛。所以为什么要把命运交由医学、技术和陌生人掌控呢?
在100年前,大部分人死亡还是猝死,而现在,人口平均死亡年龄越来越大,越来越多人是老死。
而老死的过程里,生命衰竭是盘旋向下,对老死来说,并不是一种疾病导致了消亡。医学在治疗一些种疾病时,副作用会削弱中央处理器,中央处理器就越来越弱。当某一天,一个突如其来的缺损就足以破坏整个系统。
无人能逃脱生命的悲剧,从出生那天起,每个人都在不断老去,或许谁都不愿意去面对这种无能为力带来的后果,所以抱有一丝希望,把生命交给治疗,结果为了一点点好处,让治疗扰乱头脑、削弱身体,躺在疗养院、监护室,那刻板的、无形惯例使得隔离生命里最要紧的东西,
因为我们拒绝讨论生命不可逆性及衰老、死亡不可避免性,才让老人、濒死亲人在最后时刻成为无效治疗和精神照顾缺失牺牲品。
长寿遗传(3%),身高遗传(90%)。
生命衰老的变化:
大脑萎缩(老年痴呆,容易颅内出血-脑子容易晃动,记忆力、衡量各种想法能力中年慢慢下降)、
牙齿软化
血管变硬、变窄,心脏压力越大(高血压),心脏壁增厚,心脏泵血下降
肌肉减少,骨头丢失骨密度
触觉变差,对手、身体控制能力变差
肺活量减小
肠道运行变慢
头发变白(色素细胞死亡,头皮下的干细胞补充,当干细胞也空了,头发就不可逆的变白)
肌肤下会清洁废物,当机制慢慢失效,残渣积累就出现老人斑
眼睛晶状体会弹性会慢慢降低,出现老花
对老年人来说,最大的风险是摔跤
原因涉及: 平衡力差,服用超过4种处方药和肌肉乏力 ,100%会摔跤。
所以变老,是害怕这一系列不断丧失的过程。
年纪大了后,会更愿意跟家里人、老朋友在一起,着眼于眼前,是时间紧迫感导致的,老人会希望能被允许保留在世界里书写生命故事的权利。而年轻人更愿意去外面世界,去面对未知
对号入座,选择好医生
医生有三种:
1. 家长式,(告诉你要干嘛干嘛)
2. 资讯式(把选项都介绍下,让你选)
3. 解释式(了解你的需求,并去共同决策),所以选择医生很重要,他会给不同的方案,影响进程
目前现状:
大家都是想着怎么去变得年轻,却枉顾事实,对医生来说,给老人看病很痛苦,不仅跟老人交流有障碍,且同时要面对多种病症。虽然老龄人口不断上升,但从事老年治疗医生却很少,照顾老年人的社区机构也很少,更不要说相应精神关怀。
老年人最好的照顾是什么
作者举了几个例子,
疗养院,提供足够的安全措施,但一成不变的生活不利于老年人生活(孤独、强制性,无法决定自己生活),因为找不到家的感觉,而且疗养院是为了子女修的而不是老人修的,让子女看着满意(通道宽敞、安全等),但没有考虑到老人的需求。
对老人的照顾,需要满足安全与价值生活的平衡,而老人,有权去决定这个平衡的度
这很难,因为你无法去评价什么是有价值生活,老人要吃东西,但吃了对他现在的身体不好,那是吃还是不吃呢。
所以机构倾向于采取些确定的,即利于生命指数的举措。这也是科技进步方向的依据吧。
后来有这样的实验:对老年人疾病针对性治疗和对老年人开展精神文化活动,两组实验表明后者老年人活的更久。
死亡率的差异可以追踪到人对于活着的理由的根本需求。这个理由要超出我们自身的理由
老年病理学家是怎么度过老年呢 :
存钱,记忆未过多退化,保持社会联系、寻找生活意义,定时检测骨骼、牙齿、体重变化
作者推荐
通过一个个例子,终于发现了,老龄人需要的不仅仅是安全,还有有价值的生活,可能是养养花、宠物,可能是人际关系,可能有权决定几点起床、吃什么,有隐私、有尊严,在老人不断失去过程,需要外界宽慰、耐心、理解。
当然,家人的照顾是最理想的,但很难做到,所以这时,有什么解决方案呢。
- 辅助生活区
老人说需要,那就提供帮助,否则他们可以自己决定怎么生活;并且辅助生活区里有很多植物、动物、孩子等有生机的元素
就结果来看,有这些的老人可以生存更久。 -
善终服务
美国善终服务的选择慢慢大于了医院。在生命最后一程,老人可以在家,用善终服务提供的药物让自己好受点,可以按照自己意愿生活,去规划自己最后的时光怎么度过。
就美国: 1945年,老年人大部分是在家死亡,20世纪80年代末,大部分是疗养院或医院,90年代开始,在家死亡人数又增加,临终关怀人数也增加。
作者强调,使老年生活有意义比使老人更安全更重要。帮助老人,更重要是帮助他战胜老年生活的无聊与无助,让他觉得,自己在世界上还有个位置,有人仍希望他活着。
而且对病患来说,除单纯延长生命外,还希望避免痛苦,加强与家人朋友联系,意志清醒,不成为他人负担,实现生命具有完整性的感觉。
当最后时刻来临前,可以提前交流,去问下“为了博取一个活命的机会,你愿意承受多少,你可以忍受的生存水平” 虽然很艰难,但尊重当事人意愿,才能去更好的做判断,将来不后悔。
收获:
- 选择挣扎还是善终,选择什么医生,都不会影响到结果,但最后的旅途怎么走过,会跟这些选择息息相关,
- 我们要对死亡有一个认识,这样才能合理安排走向死亡的这个过程,在人生最后一段路上,留下温暖的记忆
- 理解了当看到父母体检单,很多机能问题,但原因都写了,年龄老化所致
- 拥有年轻身体的我们,是多么富有,有什么不满意的呢。等我老了,无能为力,该有多后悔,没有把握住每一天。
- 医生只会告诉你治疗可能带来的改善,但身体的痛苦、成功的概率、潜在的风险,怎么权衡,还是要自己去拿捏。我们接触的死亡毕竟是少数,医生视角的一个个例子,在混沌、无序中慢慢找到他推荐的答案,对老人来说,不要一味强调安全、数据,人很神奇,当有了想活下去的念想,疾病也比想象中来的缓,所以,帮助他们去找到有价值的生活;作者认为,善始善终,生命的结尾安排好一切,给世界一个告别,比盲目靠医学多争一些无意义且痛苦的日子要好的多;正视生命的有限性,正视衰老的过程,对生命的敬畏才会让我们更想过好每一天吧。
Comments | 1 条评论
小站挺好的, 期待加一个rss 方便订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