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作者刘子超前后花费9年时间,深入中亚大陆,通过亲身经历、与当地人交谈、查阅文献对比古今历史、文化,从一团迷雾中慢慢理出出中亚的面貌。

1.概述

  • 天山,也是古代神话中的不周山,这样一道天然屏障,让中亚,变得十分遥远。1991年苏联解体,中亚分裂为100多国家,各区域间形成了坚固的屏障,但划分不均带来的经济、宗教、民族问题,导致边缘冲突明显,因为界限划分而产生身份认同障碍的人,在失落、彷徨中于废墟之上寻找着可以依赖的东西。

2.内心的失落

  • 跟随作者,仿佛亲历了整个旅程。中亚,全球化仿佛放弃的地方,各个地方,或多或少,残存苏联的印记。而当地的人们,比如佐伊(餐吧老板),虽然很有才干,但只能做这样的服务业挣钱,虽然去过很多地方,身体流淌多种民族的血液,但哪都不是自己的家;比如阿丽莎,丈夫在莫斯科打工,继而有了别的女人面临离婚,而这样的情况,在这里普遍。比如一路上的向导、司机,精明、唯利是图。比如努力学汉语的幸运,把去中国当做自己逃离的机会。

3.不同面貌

  • 作者在天山徒步,深入秘境,遇到大雨,被牧民收留,原生的生活方式令人称奇。
  • 作者在疗养院,体验了苏联时代的生活特色,集体食堂、苏联时代的亲民价格。
  • 为了去另一个城市,作者需要雇佣黑车、被审查,即使是同一个国家,也充满了分裂,比如地区通婚、信仰分裂、交通闭塞。
  • 作者花费巨资去帕米尔高原,期望从那回国,旅途中遇到一个参加婚礼女方的表哥,虽然护照是塔吉尔人,但他却认为自己是帕米尔人,原因是帕米尔不会行贿,帕米尔公路连通起不同文化往来,能更适应俄国生活,而且历史上有很多科学家来过这里,政府也更关心这里,所以帕米尔人俄语更好、现代意识更强,而且挨着中国,未来大有可期。
  • 包车来到真正的帕米尔高原,人迹罕至,而早在唐朝,大唐西域记就已记载过这里,作者在高原旅馆里,度过没有电、网、蜡烛的夜晚,第二天从这里出发,到补给站拦下大卡车到达穆尔加布,但从这到中国口岸是一片无人区,没有公共交通,包车也不一定能走通。最后在酒店经理帮助下包车去往口岸,漫长难熬的等待后,终于,进入了中国境内看。再看帕米尔,塔吉克斯坦显得如此遥远。
  • 乌兹别克有四块飞地在吉尔吉斯内,比如被吉尔吉斯包围的沙溪马尔丹,虽然地理位置如此紧密,但语言、货币、法律、信仰都是分离的,两个国家走向不同道路,过起不同生活,虚构属于自己的历史和荣誉感。
  • 作者在撒马尔罕里看到栗特壁画,撒马尔罕君王高坐宝座,万国朝拜,其中就有手捧丝绸的唐朝人,跟中国壁画万国朝拜如此相似,都洋溢着文明鼎盛的自豪感。
  • 对于滞留在布哈拉的犹太人,依旧保持着穆斯林的信仰度日,在人力无法改变的现实里,祈求真主,内心安定而感激。
  • 从阿姆河到咸海,地图上是一大片干净的空白,在真实的世界里,作者发现这是一片海水退化形成的荒漠。曾经的码头没有水,周围留下锈掉的渔船、废弃的房子、失业的渔民,而这一切还在继续。
  • 核试验基地,游客穿防护服进入,当地人却直接在这钓鱼。作者谈起这里过去拥有那么多科学家,现在遭遇人口锐减,但讲解员反驳说,政府会确保这里一直繁荣下去的。

4.卫星引力

  • 中亚,经历过蒙古入侵、汗国争霸,苏俄重塑和独立后的混乱与复原,像一颗卫星,在不同文明与势力间,校正自己的方向。苏俄的和平促进了中亚的繁荣,但也埋下分裂的种子。不同的想法在这片土地上反复激荡,作者说,他目睹中国崛起在慢慢改变这里的引力,带着新生事物的生机、慌张与无所畏惧,但随着时间的演进,一切会更加清晰。

5.一些感悟

  1. 看着作者踏上一个个地点,道出这片土地曾经的故事,思考着在历史面前,我所处的时代也只是小小的一环,浩瀚长河中,徒留些后人谈资。
  2. 作为外来人,当地人会把自己的困惑、生平与作者交流,让自己看故事时有种上帝视角的错觉。生活的种种限制,留给当地人去想象空间变得有限。
  3. 因为分裂、撕扯,光明的未来就很难用来修饰这里,我们想改变,要改变,但向何处去,还是不明白。中国的辐射能提供的还是有限。
  4. 这里的人们,有着自己的信仰(宗教、斋戒),讨论着可以挣钱的方法,这些方法在我们看来会觉得光怪陆离(贩卖狼牙、卖中国商品。赌博、卡车司机),人们想要的是更好的生存着吧,但现实可供想象余地有限,在漫长的时间里,坚持一份信仰,哪怕虚构缥缈,但需要以此心安。

凡心所向,素履所往